客服中心
4009008281
|
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日前聯合發(fā)表新聞公報說,大阪府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利用鈉離子導電性的無機固體電解質,并證實用這種電解質制成的全固體鈉蓄電池能在室溫下正常工作。
公報說,作為純電動車的驅動電源和太陽能發(fā)電、風力發(fā)電的存儲設備,高性能蓄電池的開發(fā)迫在眉睫。
利用鈉離子實現反復充電、放電的蓄電池,由于鈉資源儲量豐富和容易實現低成本生產,被部分專家視為替代鋰離子電池的下一代蓄電池。
目前,利用鈉離子導電性的鈉硫電池等大型電力存儲用蓄電池,已進入實用化階段,但這種電池工作時需加熱到250攝氏度以上,以使其正極的硫和負極的鈉處于熔融狀態(tài),保持電池內部的低電阻。而使用無機固體電解質且正負極全部使用固體材料的電池不僅更安全,而且兼具單位體積存儲能量多和使用壽命長等優(yōu)點。
大阪府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玻璃結晶的方法,發(fā)現一種固體電解質,這種電解質能析出此前未曾報告過的立方晶系硫代磷酸鈉。研究人員證實,這種固體電解質在25攝氏度的室溫下具有高導電率。
把這種電解質微粒在室溫下粉碎成形并制成的全固體鈉蓄電池,可在室溫下反復充電、放電。
公報說,提高全固體電池的性能還需進一步增大電解質的導電率以及在電極和電解質之間構筑良好的固體界面,研究人員今后將致力于解決這些課題,以期研制出實用的新一代蓄電池。
上述研究的相關論文將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國在線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