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8個月的下跌后,LCD面板價格已經無限逼近面板廠商的現金成本,數千億元的投入讓國內廠商在LCD行業(yè)中笑到了最后,但液晶顯示行業(yè)周期性波動卻讓他們獲得了一次“慘勝”。
困則思變,在LCD產業(yè)中無法走出周期律的中國面板廠商開始加注OLED產業(yè)的砝碼,而國內手機行業(yè)也適時地拋出了橄欖枝。
2月28日晚間,榮耀在巴塞羅那發(fā)布了旗艦產品Magic 4系列。值得一提的是,獨立后的榮耀雖然已經擺脫了國外斷供的限制,卻仍選擇國內廠商京東方和維信諾作為Magic 4系列的屏幕供應商。
榮耀的選擇并不是孤例,2月24日發(fā)布的OPPO Find X5同樣搭載了由京東方供應的柔性四曲屏,這也是首款由國內面板廠商獨供的OPPO旗艦機型。
華為、小米、OPPO、榮耀幾大巨頭都開始選擇國產OLED作為自己部分高端產品的供應商。其間各有緣由,小米選擇華星光電是因為雙方的股權關系;華為選擇京東方,實則是被逼無奈。
而OPPO、榮耀的選擇則更透露著追求關鍵、核心供應鏈多元布局的戰(zhàn)略意味。如今,國內大廠當中只有vivo還在觀望,還未正式使用京東方等國產大廠的OLED屏幕。
或許是巧合,有產業(yè)鏈消息人士向《智物》(ID:IntellegenThings)透漏,京東方董事長陳炎順前不久曾親自到訪深圳,老朋友華為之外,還與vivo、OPPO等公司高層相談甚歡。照此進度,vivo也會很快轉頭,試驗國產供應商。
國產大廠集體開始支持國內OLED供應商背后,一方面是對三星OLED暴政的不滿。三星顯示一貫態(tài)度強勢,以及久居高位的報價有關,就連一向依賴韓廠OLED面板的蘋果,自去年開始也大有扶持中國OLED產業(yè)的意味。
國產OLED的成長,必然依賴中國手機大廠的牽引
毫無疑問的是,國內手機廠商和面板廠商這種“結盟”式的合作關系,將高效推動國內OLED產業(yè)的發(fā)展,而蘋果對于京東方等廠商的青睞也會讓國產OLED面板成為行業(yè)主流。
不過,在國內OLED上游產業(yè)鏈嚴重匱乏的背景下,這樣的發(fā)展模式究竟成色幾何還有待商榷。畢竟在OLED產業(yè)中,材料端、設備端才是產業(yè)鏈中的“利潤攫取者”,與LCD產業(yè)已基本實現國產化不同,國內在OLED產業(yè)鏈上游的積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OLED行業(yè)在這個風口下,需要的不僅是產能的擴充,更重要的是加大對于上游供應鏈的探索,如此才能在下一輪競爭中成為韓廠真正的有力對手。
“天下苦三星久矣”
盡管近年來京東方等國內廠商逐漸成為行業(yè)中最快速的增長極之一,但這仍然無法挑戰(zhàn)三星顯示的霸主地位。
根據群智咨詢的統計,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約1.2億片,其中三星以72.3%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京東方市場份額僅為9.7%。
毫無疑問的是,在三星顯示的OLED版圖中,蘋果發(fā)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在2021年全年1.69億片的iPhone顯示屏采購中,有超過9成來自于三星顯示的供應。
這也讓蘋果在顯示面板領域高度依賴于三星,使其議價能力受限。實際上三星幾乎是唯一一家能夠影響蘋果利潤獲取的上游廠商,而蘋果也當然不會甘愿如此。
2017年8月,蘋果投資了3萬億韓元(約合27億美元)用于LGD的G6 AMOLED產線建設,蘋果的目的也很明確,即扼制三星在AMOLED領域里一家獨大的局面,以獲得更大的議價權。
但LGD并沒有像蘋果想的一樣成為扼制三星顯示的主力軍,甚至連質量都無法保證。
在iPhone 12發(fā)布后,有部分用戶反應手機在暗屏狀態(tài)下,屏幕會發(fā)出綠光,而蘋果官方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LGD的屏幕存在一定的缺陷,后續(xù)會通過軟件升級和系統更新的方式來解決。
折戟LGD的蘋果并沒有打消培育多供應商的策略,于是京東方在2020年開始走進蘋果的視線,并順利拿下了iPhone 13和iPhone的量產訂單。
對于蘋果而言,三星顯示在OLED產業(yè)中的強勢讓其不得不在定價上做出讓步,而國內廠商更是苦不堪言。
以2019年發(fā)布的兩款旗艦機型為例:華為P30 Pro上搭載的京東方屏幕成本約為100美元,而小米10 Pro上搭載的三星顯示屏成本直逼140美元。
雖然三星的OLED面板在屏幕素質和顯示效果上要強于京東方,但兩款旗艦產品的差價也確實太過于懸殊。
三星顯示的高昂報價不僅讓手機廠商不堪重負,也讓國產OLED行業(yè)在市場滲透階段就陷入價格戰(zhàn)之中。
在2020年,中國大陸廠商的OLED面板出貨量約1.4億片,同比增長約60.1%,但如果對比這一時期的國內OLED面板銷售額就會發(fā)現,市場的增長并沒有完全惠及到面板廠商。
根據UBI Research的統計數據,從2020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中國大陸OLED面板銷售額分別為7.19億美元、7.01億美元、7.33億美元和6.29億美元,在市場大幅增長的背景下,銷售額甚至出現了同比下降。
材料之圍,何時能破?
國內OLED廠商在三星的壓力下一次次刷低價格的同時,國內OLED產業(yè)也開始面臨著巨大的虧損問題。
曾有產業(yè)鏈相關人士透漏,目前國內面板廠商除京東方外,幾乎都無法在小尺寸OLED業(yè)務上盈利。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國內OLED產業(yè)遲遲無法解決的良率問題。NPD Display Search曾做過測算,當OLED產線的平均良率能夠控制在60%時,面板廠即可達到良率平衡點,而如果良率大于80%,小尺寸OLED模組的成本就有望與小尺寸LCD模組齊平。
這意味著國內大多OLED產線的良率普遍無法達到60%,相比之下,三星顯示的OLED產線平均良率已經超過80%。
另一方面,OLED產業(yè)的成本構成與LCD產業(yè)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在成本中占大頭的設備、有機發(fā)光材料、IC驅動恰恰是國內OLED產業(yè)鏈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根據統計,在LCD的制造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28%,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完全可以憑借這一項帶來競爭優(yōu)勢,至于另一項成本占比24%的彩色濾光片和偏光片,中國大陸也有著非常成熟的供應體系。
但在OLED產業(yè)中,人工成本占比僅為9%,玻璃基板成本占比6%,與之對應的是35%的設備成本占比,以及23%的有機發(fā)光材料成本占比。
原材料和國產化設備的缺失,讓國內OLED產業(yè)不得不在產業(yè)鏈中賺取最少的利潤,同時承擔著最高的資金風險。
相比之下,國外的上游廠商則借著國內OLED產業(yè)的東風賺得盆滿缽滿。
作為磷光OLED材料的發(fā)明者,通用顯示器公司(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簡稱UDC)在2021年的營業(yè)收入達到了5.54億美元,同比增長29%,凈利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5%。
公開信息顯示,自2016年8月開始,UDC先后與天馬微電子、和輝光電、京東方、TCL華星、國顯光電等全部從事OLED產業(yè)的中國大陸廠商簽署了長期材料供應協議。
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沒有UDC獨家供應的R/G磷光發(fā)光材料,上述廠商的OLED面板生產可能都無法為繼。
該公司CEO Steve Abramson在電話會議上直言道,“我們并沒有意識到OLED產業(yè)中真正的壟斷潛力”,他認為至2022年,UDC的毛利率將達到79%。
然而,就目前來看,國內上游產業(yè)鏈缺失所帶來的影響,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消除,但國內手機廠商與面板廠之間愈發(fā)緊密的合作關系,卻為OLED廠商打開了一扇大門
“產業(yè)同盟”會是答案嗎?
2018年10月,華為發(fā)布了Mate 20系列,成為第一家在旗艦手機上使用國產屏幕的中國廠商。站在事后的角度,我們可以推測出這是華為在有意扶持國內產業(yè)鏈,但在當時華為的這一舉動并不被業(yè)界所理解。
另人意外的是,隨后Mate 20系列發(fā)生的“品控問題”卻讓京東方成為受益者。
與iPhone 12一樣,最早一批的Mate 20系列同樣出現了“綠屏”,但經過市場統計,這部分機型幾乎全部出自于LGD的屏幕,這也為國產OLED屏幕品質立下口碑。
隨后,小米與TCL華星、中興與維信諾、OPPO與京東方分別達成合作協議,國產OLED屏幕開始從幕后走向臺前。
在這一過程中,國內手機廠商與面板廠商達成了一種高度合作關系,開始就新技術展開聯合研發(fā)。
比如此前大熱的屏下攝像技術,幾乎目前所有商用的屏下攝像機型,都是面板廠和手機廠的合作成果,這在客觀上解決了一個矛盾,即供應商已經越來越難實現手機廠商的要求,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也不會滿足下游廠商的小批量出貨需求。
國內面板廠與手機廠商間的合作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不過,如果從開辟市場的角度看,屏下攝像這種單個模組技術的革新還不足以說服消費者為國產OLED面板買單,但折疊屏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截至目前,華為和榮耀發(fā)布的折疊屏機型均搭載了京東方提供的屏幕,從市場反響來看,京東方已經成為手機廠商在折疊屏領域的優(yōu)先選擇。盡管此前OPPO發(fā)布的折疊屏手機亦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采用三星公版屏幕方案的代價也十分明顯:手機廠商無法實現深度定制,同時機型開發(fā)的周期也被拉長。當然,折疊屏也不是國內面板廠商在OLED產業(yè)中的唯一出?,因為這個領域的門檻的確較高。比如小米此前發(fā)布的折疊屏Mix Fold就因折痕嚴重、屏幕邊框較大而被消費者詬病,其屏幕供應商TCL華星也成為眾矢之的。
但拋開風險因素,“產業(yè)同盟”的合作模式的確為智能手機行業(yè)提出了新的方向,乃至擴展了國內的相關產業(yè)鏈。比如此前默默無聞的凱盛科技,華為在兩年前就派出了技術團隊,雙方就UTG玻璃的量產工藝進行聯合研發(fā),這也幫助京東方解決了折疊屏易碎的問題,形成了三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OLED行業(yè)仍將是一個朝陽產業(yè)。Omdia預測,從2021年-2026年,OLED市場規(guī)模將從380.6億美元增長至470.5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2%,新興市場的開辟勢必要由新技術和新趨勢來主導,在這一過程中,“產業(yè)同盟”的發(fā)展模式,或許就是留給國內OLED產商的最優(yōu)路徑。
(關鍵字: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