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煤炭、太陽能、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區(qū),非常適合集中開發(fā)與利用,然而國內70%的能源消耗集中在中東部地區(qū),近年來的環(huán)境問題迫使政府意識到減少東部排放的必要性。特高壓輸電具備超遠距離、大容量送電能力。運用該技術進行西電東輸,不但可以減少東部的排放,還可以將煤炭轉化為清潔的電力直接輸送到東部。然而業(yè)界也有一種觀點表示目前國際上大多是發(fā)展分布式的智能電網,我國如果發(fā)展特高壓輸電這種隱患和損耗都很高的技術,勢必與國際主流脫軌。
世界領先的工程技術組織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會士任雁銘博士對此表示:“特高壓本身是一種輸電技術,而智能電網相比輸電技術來說更關注的是“智能”,電網是否實現(xiàn)了有效的控制、節(jié)能、雙向互動。智能與否并不取決于電壓等級高低,實際上電壓越高越需要更多的智能技術來保證其安全可靠性。因此本質上講,特高壓與智能電網并不矛盾,這兩個概念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種事物。目前中國輸電主干網并未完全建成,輸電能力也不夠強勁。在這樣的前提下,國家電網公司才提出以特高壓技術形成主網架,然后再進行智能輸變電系統(tǒng)的建設。”
“各國情況不同,發(fā)展階段和面臨的挑戰(zhàn)都是不同的,對智能電網的發(fā)展方向也不同,”任博士補充道。“比如歐洲的電網在二戰(zhàn)后全部重建,側重考慮了風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而在印度則需要先解決供電的穩(wěn)定性以及降低成本,讓居民負擔得起。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廣,用電需求增長快,在發(fā)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以及通信平臺的建設這幾個方面都有待完善與提高。因此相比于歐美國家,我國的智能電網建設涵蓋了更多范圍。電網發(fā)展階段和國情息息相關,不能生搬硬套別國的模式。”
(關鍵字:特高壓 電網 輸電)